一、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目录
发布时间:2011/11/4 0:00:00 浏览次数:
一、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001-2001
1 总则
2 图纸幅面规格与图纸编排顺序
2.1 图纸幅面
2.2 标题栏与会签栏
2.3 图纸编排顺序
3 图线
4 字体
5 比例
6 符号
6.1 剖切符号
6.2 索引符号与详图符号
6.3 引出线
6.4 其他符号
7 定位轴线
8 常用建筑材料图例
8.1 一般规定
8.2 常用建筑材料图例
9 图样画法
9.1 投影法
9.2 视图配置
9.3 剖面图和断面图
9.4 简化画法
9.5 轴测图
9.6 透视图
10 尺寸标注
10.1 尺寸界线、尺寸线及尺寸起止符号
10.2 尺寸数字
10.3 尺寸的排列与布置
10.4 半径、直径、球的尺寸标注
10.5 角度、弧度、弧长的标注
10.6 薄板厚度、正方形、坡度、非圆曲线等尺寸标注
10.7 尺寸的简化标注
10.8 标高
本标准用词说明
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GBJ2-86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模数
第一节 基本模数、导出模数和模数数列
第二节 模数数列的幅度
第三节 模数数列的适用范围
第三章 模数协调原则
第一节 定位系列和模数化网格
第二节 定位平面和模数化高度
第三节 几种空间
第四节 单轴线定位和双轴线定位的选用
第五节 构配件、组合件及其定位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主要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材料
3.1 材料强度等级
3.2 砌体的计算指标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设计原则
4.2 房屋的静力计算规定
5 无筋砌体构件
5.1 受压构件
5.2 局部受压
5.3 轴心受拉构件
5.4 受弯构件
5.5 受剪构件
6 构造要求
6.1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6.2 一般构造要求
6.3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7 圈梁、过梁、墙梁及挑梁
7.1 圈梁
7.2 过梁
7.3 墙梁
7.4 挑梁
8 配筋砖砌体构件
8.1 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
8.2 组合砖砌体构件
Ⅰ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的
组合砌体构件
Ⅱ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
9 配筋砌块砌体构件
9.1 一般规定
9.2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9.3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9.4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构造规定
Ⅰ 钢筋
Ⅱ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
Ⅲ 配筋砌块砌体柱
10 砌体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 无筋砌体构件
10.3 配筋砖砌体构件
10.4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
Ⅰ 承载力计算
Ⅱ 构造措施
10.5 墙梁
附录A 石材的规格尺寸及其强度等级的确定方法
附录B 各类砌体强度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和强度标准值
附录C 刚弹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法
附录D 影响系数φ和φn
附录E 本规范用词说明
四、木结构设计规范(2005年版) GB50005-2003
1 总则
2 术语与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木材
3.2 钢材
3.3 结构用胶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指标和允许值
5 木结构构件计算
5.1 轴心受拉和轴心受压构件
5.2 受弯构件
5.3 拉弯和压弯构件
6 木结构连接计算
6.1 齿连接
6.2 螺栓连接和钉连接
6.3 齿板连接
7 普通木结构
7.1 一般规定
7.2 屋面木基层和木梁
7.3 桁架
7.4 天窗
7.5 支撑
7.6 锚固
8 胶合木结构
8.1 一般规定
8.2 构件设计
8.3 设计构造要求
9 轻型木结构
9.1 一般规定
9.2 设计要求
9.3 构造要求
9.4 梁、柱和基础的设计
10 木结构防火
10.1 一般规定
10.2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10.3 建筑的层数、长度和面积
10.4 防火间距
10.5 材料的燃烧性能
10.6 车库
10.7 采暖通风
10.8 烹饪炉
10.9 天窗
10.10 密闭空间
11 木结构防护
附录A 承重结构木材材质标准
附录B 承重结构中使用新利用树种木材设计要求
附录C 木材强度检验标准
附录D 木结构检查与维护要求
附录E 胶粘能力检验标准
附录F 胶合工艺要求
附录G 本规范采用的木材名称及常用树种木材
主要特性
附录H 主要进口木材现场识别要点及主要材性
附录J 进口规格材强度设计指标
附录K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附录L 受弯构件侧向稳定计算
附录M 齿板试验要点及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
附录N 轻型木结构的有关要求
附录P 轻型木结构楼、屋盖抗侧力设计
附录Q 轻型木结构剪力墙抗侧力设计
附录R 各类建筑构件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五、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J6-86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基本规定
第三章 单层厂房
第一节 跨度、柱距和高度
第二节 主要构件的定位及尺度
第三节 结构统一化规定
第四章 多层厂房
第一节 跨度、柱距和层高
第二节 主要构件的定位及尺度
第三节 结构统一化规定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六、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4.1 岩土的分类
4.2 工程特性指标
5 地基计算
5.1 基础埋置深度
5.2 承载力计算
5.3 变形计算
5.4 稳定性计算
6 山区地基
6.1 一般规定
6.2 土岩组合地基
6.3 压实填土地基
6.4 滑坡防治
6.5 岩溶与土洞
6.6 土质边坡与重力式挡墙
6.7 岩石边坡与岩石锚杆挡墙
7 软弱地基
7.1 一般规定
7.2 利用与处理
7.3 建筑措施
7.4 结构措施
7.5 大面积地面荷载
8 基础
8.1 无筋扩展基础
8.2 扩展基础
8.3 柱下条形基础
8.4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8.5 桩基础
8.6 岩石锚杆基础
9 基坑工程
9.1 一般规定
9.2 设计计算
9.3 地下连续墙与逆作法
10 检验与监测
10.1 检验
10.2 监测
附录A 岩石坚硬程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
附录B 碎石土野外鉴别
附录C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D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E 抗剪强度指标c、φ标准值
附录F 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
附录G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及建筑基底允许残留冻土层最大厚度
附录H 岩基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J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
附录K 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
附录L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ka
附录M 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
附录N 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量计算
附录P 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
附录Q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R 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附录S 阶梯形承台及锥形承台斜截面受剪的截面宽度
附录T 桩式、墙式悬臂支护结构计算要点
附录U 桩式、墙式锚撑支护结构计算要点
附录V 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附录W 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验算
附录X 土层锚杆试验要点
用词和用语说明
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 GB50009/2001
1 总则
2 术语及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荷载分类和荷载效应组合
3.1 荷载分类和荷载代表值
3.2 荷载组合
4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
4.1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
4.2 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
4.3 屋面活荷载
4.4 屋面积灰荷载
4.5 施工和检修荷载及栏杆水平荷载
4.6 动力系数
5 吊车荷载
5.1 吊车竖向和水平荷载
5.2 多台吊车的组合
5.3 吊车荷载的动力系数
5.4 吊车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及准永久值
6 雪荷载
6.1 雪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雪压
6.2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
7 风荷载
7.1 风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风压
7.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7.3 风荷载体型系数
7.4 顺风向风振和风振系数
7.5 阵风系数
7.6 横风向风振
附录A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
附录B 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的确定方法
附录C 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
附录D 基本雪压和风压的确定方法
D.1 基本雪压
D.2 基本风压
D.3 雪压和风速的统计计算
D.4 全国各城市的雪压和风压值
D.5 全国基本雪压、风压分布及雪荷载准永久值系数分区图
附录E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E.1 高耸结构
E.2 高层建筑
附录F 结构振型系数的近似值
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
八、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一般规定
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规定
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规定
3.4 耐久性规定
4 材料
4.1 混凝土
4.2 钢筋
5 结构分析
5.1 基本原则
5.2 线弹性分析方法
5.3 其他分析方法
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
6.1 一般规定
6.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7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7.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一般规定
7.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7.3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7.4 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7.5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7.6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7.7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7.8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7.9 疲劳验算
8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8.1 裂缝控制验算
8.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9 构造规定
9.1 伸缩缝
9.2 混凝土保护层
9.3 钢筋的锚固
9.4 钢筋的连接
9.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9.6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规定
10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10.1 板
10.2 梁
10.3 柱
10.4 梁柱节点
10.5 墙
10.6 叠合式受弯构件
10.7 深受弯构件
10.8 牛腿
10.9 预埋件及吊环
10.10 预制构件的连接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2 材料
11.3 框架梁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11.5 铰接排架柱
11.6 框架梁柱节点及预埋件
11.7 剪力墙
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附录A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
附录B 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附录C 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
附录D 后张预应力钢筋常用束形的预应力损失
附录E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附录F 任意截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附录G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九、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2 地震影响
3.3 场地和地基
3.4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3.5 结构体系
3.6 结构分析
3.7 非结构构件
3.8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3.10 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4.4 桩基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4 截面抗震验算
5.5 抗震变形验算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般规定
6.2 计算要点
6.3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4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
7.1 一般规定
7.2 计算要点
7.3 多层粘土砖房抗震构造措施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6 多排柱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8.1 一般规定
8.2 计算要点
8.3 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4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9 单层工业厂房
9.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9.2 单层钢结构厂房
9.3 单层砖柱厂房
10 单层空旷房屋
10.1 一般规定
10.2 计算要点
10.3 抗震构造措施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
11.1 村镇生土房屋
11.2 木结构房屋
11.3 石结构房屋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2.1 一般规定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3 非结构构件
13.1 一般规定
13.2 基本计算要求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附录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D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
附录E 转换层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G 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H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附录J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纵向抗震验算
附录K 单层砖柱厂房纵向抗震计算的修正刚度法
附录L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十、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GBJ12-87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线路
第一节 区间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第二节 站场线路、联络线、连接线及其他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第三节 桥和隧道范围内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第四节 车站分布
第五节 铁路与道路的交叉
第三章 路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路基面与基床
第三节 路堤
第四节 路堑
第五节 路基排水
第六节 特殊条件下的路基
第七节 路基防护及加固
第八节 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路基
第四章 轨道
第一节 轨道类型
第二节 钢轨及配性
第三节 轨枕及扣件
第四节 道床
第五节 道岔
第六节 轨道附属设备
第五章 桥梁和涵洞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孔径及净空
第三节 结构
第四节 导流建筑物及防护工程
第五节 养护及安全设施
第六章 隧道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洞门和衬砌
第三节 附属建筑物
第四节 防水和排水
第七章 站场及客货运设备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客运设备
第三节 货运设备
第八章 通信设备和信号设备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通信设备
第三节 信号设备
第九章 机务设备和车辆设备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机务设备
第三节 车辆设备
第十章 给水排水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给水
第三节 排水
第十一章 电力供应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变、配电所
第三节 架空线路
第四节 防雷、接地
第十二章 电力牵引供电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供电计算
第三节 牵引变电所
第四节 牵引网
第十三章 铁路行政区划分和房屋建筑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生产房屋
第三节 生活房屋
第十四章 铁路用地
附录一 铁路路基土石填料分类表
附录二 土、石工程分级表
附录三 旧轨总磨耗或侧面磨耗限度
附录四 习用的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表
附录五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十一、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1 总则
2 术语
3 给水系统
4 设计水量
5 取水
5.1 水源选择
5.2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5.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6 泵房
6.1 一般规定
6.2 水泵吸水条件
6.3 管道流速
6.4 起重设备
6.5 水泵机组布置
6.6 泵房布置
7 输配水
7.1 一般规定
7.2 水力计算
7.3 管道布置和敷设
7.4 管渠材料及附属设施
7.5 调蓄构筑物
8 水厂总体设计
9 水处理
9.1 一般规定
9.2 预处理
9.3 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投配
9.4 混凝、沉淀和澄清
9.5 过滤
9.6 地下水除铁和除锰
9.7 除氟
9.8 消毒
9.9 臭氧净水
9.10 活性炭吸附
9.11 水质稳定处理
10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10.1 一般规定
10.2 工艺流程
10.3 调节
10.4 浓缩
10.5 脱水
10.6 泥饼处置和利用
11 检测与控制
11.1 一般规定
11.2 在线检测
11.3 控制
11.4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
附录A 给水管与其他管线及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附录B 给水管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净距
本规范用词说明
十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3.2 雨水量
3.3 合流水量
3.4 设计水质
4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4.1 一般规定
4.2 水力计算
4.3 管道
4.4 检查井
4.5 跌水井
4.6 水封井
4.7 雨水口
4.8 截流井
4.9 出水口
4.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4.11 倒虹管
4.12 渠道
4.13 管道综合
5 泵站
5.1 一般规定
5.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5.3 集水池
5.4 泵房设计
5.5 出水设施
6 污水处理
6.1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6.2 一般规定
6.3 格栅
6.4 沉砂池
6.5 沉淀池
6.6 活性污泥法
6.7 化学除磷
6.8 供氧设施
6.9 生物膜法
6.10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6.11 污水自然处理
6.12 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
6.13 消毒
7 污泥处理和处置
7.1 一般规定
7.2 污泥浓缩
7.3 污泥消化
7.4 污泥机械脱水
7.5 污泥输送
7.6 污泥干化焚烧
7.7 污泥综合利用
8 检测和控制
8.1 一般规定
8.2 检测
8.3 控制
8.4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
附录A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附录B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本规范用词说明
十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给水
3.1 用水定额和水压
3.2 水质和防水质污染
3.3 系统选择
3.4 管材、附件和水表
3.5 管道布置和敷设
3.6 设计流量和管道水力计算
3.7 水塔、水箱、贮水池
3.8 增压设备、泵房
3.9 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
3.10 冷却塔及循环冷却水
3.11 水景
4 排水
4.1 系统选择
4.2 卫生器具及存水弯
4.3 管道布置和敷设
4.4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
4.5 管材、附件和检查井
4.6 通气管
4.7 污水泵和集水池
4.8 小型生活污水处理
4.9 雨水
5 热水及饮水供应
5.1 热水用水定额、水温和水质
5.2 热水供应系统选择
5.3 耗热量、热水量和加热设备供热量的计算
5.4 水的加热和贮存
5.5 管网计算
5.6 管材、附件和管道敷设
5.7 饮水供应
附录A 居住小区地下管线(构筑物)间最小净距
附录B 阀门和螺纹管件的摩阻损失的折算补偿长度
附录C 给水管段卫生器具给水当量同时出流概率计算式,ac系数取值表
附录D 给水管段设计秒流量计算表
附录E 饮用净水计算管段上同时使用水嘴的数量
十四、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1 总则
2 术语
3 厂房(仓库
3.1 火灾危险性分类
3.2 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与构件的耐火极限
3.3 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层数、面积和平面布置
3.4 厂房的防火间距
3.5 仓库的防火间距
3.6 厂房(仓库)的防爆
3.7 厂房的安全疏散
3.8 仓库的安全疏散
4 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与可燃材料堆场
4.1 一般规定
4.2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的防火间距
4.3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的防火间距
4.4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防火间距
4.5 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
5 民用建筑
5.1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建筑面积
5.2 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
5.3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
5.4 其他
5.5 木结构民用建筑
6 消防车道
7 建筑构造
7.1 防火墙
7.2 建筑构件和管道井
7.3 屋顶、闷顶和建筑缝隙
7.4 楼梯间、楼梯和门
7.5 防火门和防火卷帘
7.6 天桥、栈桥和管沟
8 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8.1 一般规定
8.2 室外消防用水量、消防给水管道和消火栓
8.3 室内消火栓等的设置场所
8.4 室内消防用水量及消防给水管道、消火栓和消防水箱
8.5 自动灭火系统的设置场所
8.6 消防水池与消防水泵房
9 防烟与排烟
9.1 一般规定
9.2 自然排烟
9.3 机械防烟
9.4 机械排烟
10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0.1 一般规定
10.2 采暖
10.3 通风和空气调节
11 电气
11.1 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11.2 电力线路及电器装置
11.3 消防应急照明和消防疏散指示标志
1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室
12 城市交通隧道
12.1 一般规定
12.2 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
12.3 通风和排烟系统
12.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2.5 供电及其他
附录A 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试验升温曲线和相应的判定标准
本规范用词说明
十五、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设计原则
3.2 荷载和荷载效应计算
3.3 材料选用
3.4 设计指标
3.5 结构或构件变形的规定
4 受弯构件的计算
4.1 强度
4.2 整体稳定
4.3 局部稳定
4.4 组合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5 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的计算
5.1 轴心受力构件
5.2 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
5.3 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5.4 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
6 疲劳计算
6.1 一般规定
6.2 疲劳计算
7 连接计算
7.1 焊缝连接
7.2 紧固件(螺栓、铆钉等)连接
7.3 组合工字梁翼缘连接
7.4 梁与柱的刚性连接
7.5 连接节点处板件的计算
7.6 支座
8 构造要求
8.1 一般规定
8.2 焊缝连接
8.3 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
8.4 结构构件
8.5 对吊车梁和吊车桁架(或类似结构)的要求
8.6 大跨度屋盖结构
8.7 提高寒冷地区结构抗脆断能力的要求
8.8 制作、运输和安装
8.9 防护和隔热
9 塑性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构件的计算
9.3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10 钢管结构
10.1 一般规定
10.2 构造要求
10.3 杆件和节点承载力
11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11.1 一般规定
11.2 组合梁设计
11.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11.4 挠度计算
11.5 构造要求
附录A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附录B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附录C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附录D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附录E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附录F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十六、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18-2002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指标
4.3 构造的一般规定
5 构件的计算
5.1 轴心受拉构件
5.2 轴心受压构件
5.3 受弯构件
5.4 拉弯构件
5.5 压弯构件
5.6 构件中的受压板件
6 连接的计算与构造
6.1 连接的计算
6.2 连接的构造
7 压型钢板
7.1 压型钢板的计算
7.2 压型钢板的构造
8 檩条与墙梁
8.1 檀条的计算
8.2 檩条的构造
8.3 墙梁的计算
8.4 墙梁的构造
9 屋架
9.1 屋架的计算
9.2 屋架的构造
10 刚架
10.1 刚架的计算
10.2 刚架的构造
11 制作、安装和防腐蚀
11.1 制作和安装
11.2 防腐蚀
附录A 计算系数
附录B 截面特性
附录C 考虑冷弯效应的强度设计值的计算方法
附录D 侵蚀作用分类和防腐涂料底、面漆配套及维护年限
本规范用词说明
十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1 总则
2 术语
3 室内外计算参数
3.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3.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3.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4 采暖
4.1 一般规定
4.2 热负荷
4.3 散热器采暖
4.4 热水辐射采暖
4.5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
4.6 热风采暖及热空气幕
4.7 电采暖
4.8 采暖管道
4.9 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量
5 通风
5.1 一般规定
5.2 自然通风
5.3 机械通风
5.4 事故通风
5.5 隔热降温
5.6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5.7 设备选择与布置
5.8 风管及其他
6 空气调节
6.1 一般规定
6.2 负荷计算
6.3 空气调节系统
6.4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6.5 气流组织
6.6 空气处理
7 空气调节冷热源
7.1 一般规定
7.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7.3 热泵
7.4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7.5 蓄冷、蓄热
7.6 换热装置
7.7 冷却水系统
7.8 制冷和供热机房
7.9 设备、管道的保冷和保温
8 监测与控制
8.1 一般规定
8.2 传感器和执行器
8.3 采暖、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4 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5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空气调节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6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
9 消声与隔振
9.1 一般规定
9.2 消声与隔声
9.3 隔振
附录A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附录B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附录C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附录D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附录E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附录F 自然通风的计算
附录G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附录H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
附录J 设备和管道最小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
本规范用词说明
十八、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
3.1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3.2 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3.3 土的分类和鉴定
4 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4.1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4.2 地下洞室
4.3 岸边工程
4.4 管道和架空线路工程
4.5 废弃物处理工程
4.6 核电厂
4.7 边坡工程
4.8 基坑工程
4.9 桩基础
4.10 地基处理
4.11 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
5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5.1 岩溶
5.2 滑坡
5.3 危岩和崩塌
5.4 泥石流
5.5 采空区
5.6 地面沉降
5.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5.8 活动断裂
6 特殊性岩土
6.1 湿陷性土
6.2 红粘土
6.3 软土
6.4 混合土
6.5 填土
6.6 多年冻土
6.7 膨胀岩土
6.8 盐渍岩土
6.9 风化岩和残积土
6.10 污染土
7 地下水
7.1 地下水的勘察要求
7.2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7.3 地下水作用的评价
8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9 勘探和取样
9.1 一般规定
9.2 钻探
9.3 井探、槽探和洞探
9.4 岩土试样的采取
9.5 地球物理勘探
10 原位测试
10.1 一般规定
10.2 载荷试验
10.3 静力触探试验
10.4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0.5 标准贯入试验
10.6 十字板剪切试验
10.7 旁压试验
10.8 扁铲侧胀试验
10.9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10.10 波速测试
10.11 岩体原位应力测试
10.12 激振法测试
11 室内试验
11.1 一般规定
11.2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11.3 土的压缩—固结试验
11.4 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11.5 土的动力性质试验
11.6 岩石试验
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12.1取样和测试
12.2腐蚀性评价
13 现场检验和监测
13.1 一般规定
13.2 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
13.3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监测
13.4 地下水的监测
1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14.1 一般规定
14.2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14.3 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附录D 膨胀土初判方法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附录H 规范用词说明
十九、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87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路线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厂外道路
第三节 厂内道路
第四节 露天矿山道路
第三章 路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路基高度
第三节 路基横断面
第四节 路基压实、防护和加固
第五节 路基排水
第六节 特殊条件下的路基
第七节 道路用地
第四章 路面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柔性路面
第三节 水泥混凝土路面
第四节 路面改建
第五节 人行道道面
第五章 桥涵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桥涵位置
第三节 桥涵孔径
第四节 桥涵净空
第五节 荷载标准
第六节 桥涵构造
第七节 桥涵基础
第八节 桥面铺装、排水和防水层
第九节 调治构造物和防护工程
第六章 路线交叉
第一节 平面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
第七章 沿线设施及其它工程
第一节 安全设施
第二节 附属设施
第三节 渡口码头
第四节 隧道
第五节 绿化
附录一 厂矿道路建筑限界
附录二 错车道
附录三 超高缓和段长度的计算
附录四 横净距的计算
附录五 路面设计用的重型自卸汽车参数
附录六 常用人行道道面结构组合类型及厚度
附录七 习用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对照和换算表
附录八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二十、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95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2 地基和基础
5 多层砌体房屋
5.1 一般规定
5.2 第一级鉴定
5.3 第二级鉴定
6 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般规定
6.2 第一级鉴定
6.3 第二级鉴定
7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
7.1 一般规定
7.2 第一级鉴定
7.3 第二级鉴定
8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8.1 一般规定
8.2 结构布置和构造鉴定
8.3 抗震承载力验算
9 单层砖柱厂房和空旷房屋
9.1 一般规定
9.2 结构布置和构造鉴定
9.3 抗震承载力验算
10 木结构和土石墙房屋
10.1 木结构房屋
10.2 土石墙房屋
11 烟囱和水塔
11.1 烟囱
11.2 水塔
附录A 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
附录B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
附录C 木构件常用截面尺寸
附录D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二十一、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025-2004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勘察
4.1 一般规定
4.2 现场勘察
4.3 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
(Ⅰ) 室内压缩试验
(Ⅱ) 现场静载荷试验
(Ⅲ)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4.4 黄土湿陷性评价
5 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5.3 建筑设计
5.4 结构设计
5.5 给排水、供热与通风设计
5.6 地基计算
5.7 桩基础
6 地基处理
6.1 一般规定
6.2 垫层法
6.3 强夯法
6.4 挤密法
6.5 预浸水法
7 既有建筑物的地基加固和纠倾
7.1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
7.2 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7.3 纠倾法
8 施工
8.1 一般规定
8.2 现场防护
8.3 基坑或基槽的施工
8.4 建筑物的施工
8.5 管道和水池的施工
9 使用与维护
9.1 一般规定
9.2 维护和检修
9.3 沉降观测和地下水位观测
附录A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
附录B 黄土地层的划分
附录C 判别新近堆积黄土的规定
附录D 钻孔内采取不扰动土样的操作要点
附录E 各类建筑的举例
附录F 水池类构筑物的设计措施
附录G 湿陷性黄土场地地下水位上升时建筑物的设计措施
附录H 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浸水试验要点
附录J 垫层、强夯和挤密等地基的静载荷试验要点
本规范用词说明
二十二、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主要符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平面控制测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
第三节 水平角观测
第四节 距离测量
第五节 内业计算
第三章 高程控制测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水准测量
第三节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
第四章 地形测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图根控制测量
第三节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第四节 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
第五节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第六节 水域地形测量
第七节 地形图的修测
第五章 线路测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铁路、公路测量
第三节 架空索道测量
第四节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第五节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第六章 绘图与复制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绘图
第三节 编绘
第四节 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
第五节 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
第六节 打样与胶印
第七章 施工测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施工控制测量
第三节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
第四节 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
第五节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第八章 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竣工总图的编绘
第三节 竣工总图的实测
第九章 变形测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水平位移监测网
第三节 垂直位移监测网
第四节 水平位移测量
第五节 垂直位移测量
第六节 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附录一 本规范名词解释
附录二 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三 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
附录四 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五 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附录六 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附录七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二十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2001
1 总则
2 术语与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水文地质测绘
3.1 一般规定
3.2 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
3.3 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
4 水文地质物探
5 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
5.1 水文地质勘探孔的布置
5.2 水文地质勘探孔的结构
5.3 抽水孔过滤器
5.4 勘探孔施工
6 抽水试验
6.1 一般规定
6.2 稳定流抽水试验
6.3 稳定流抽水试验
7 地下水动态观测
8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8.1 一般规定
8.2 渗透系数
8.3 给水度和释水系数
8.4 影响半径
8.5 降水入渗系数
9 地下水水量评价
9.1 一般规定
9.2 补给量的确定
9.3 储存量的计算
9.4 允许开采量的计算和确定
10 地下水水质评价
11 地下水资源保护
附录A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提纲
附录B 地层符号
附录C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常用图例及符号
附录D 土的分类
本规范用词说明
二十四、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2006
1 总则
2 术语
3 用气量和燃气质量
3.1 用气量
3.2 燃气质量
4 制气
4.1 一般规定
4.2 煤的干馏制气
4.3 煤的气化制气
4.4 重油低压间歇循环催化裂解制气
4.5 轻油低压间歇循环催化裂解制气
4.6 液化石油气低压间歇循环催化裂解制气
4.7 天然气低压间歇循环催化改制制气
4.8 调峰
5 净化
5.1 一般规定
5.2 煤气的冷凝冷却
5.3 煤气排送
5.4 焦油雾的脱除
5.5 硫酸吸收法氨的脱除
5.6 水洗涤法氨的脱除
5.7 煤气最终冷却
5.8 粗苯的吸收
5.9 萘的最终脱除
5.10 湿法脱硫
5.11 常压氧化铁法脱硫
5.12 一氧化碳的变换
5.13 煤气脱水
5.14 放散和液封
6 燃气输配系统
6.1 一般规定
6.2 燃气管道计算流量和水力计算
6.3 压力不大于1.6MPa的室外燃气管道
6.4 压力大于1.6MPa的室外燃气管道
6.5 门站和储配站
6.6 调压站与调压装置
6.7 钢质燃气管道和储罐的防腐
6.8 监控及数据采集
7 压缩天然气供应
7.1 一般规定
7.2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
7.3 压缩天然气储配站
7.4 压缩天然气瓶组供气站
7.5 管道及附件
7.6 建筑物和生产辅助设施
8 液化石油气供应
8.1 一般规定
8.2 液态液化石油气运输
8.3 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
8.4 气化站和混气站
8.5 瓶组气化站
8.6 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站
8.7 用户
8.8 管道及附件、储罐、容器和检测仪表
8.9 建、构筑物的防火、防爆和抗震
8.10 消防给水、排水和灭火器材
8.11 电气
8.12 通信和绿化
9 液化天然气供应
9.1 一般规定
9.2 液化天然气气化站
9.3 液化天然气瓶组气化站
9.4 管道及附件、储罐、容器、气化器、气体加热器和检测仪表
9.5 消防给水、排水和灭火器材
9.6 土建和生产辅助设施
10 燃气的应用
10.1 一般规定
10.2 室内燃气管道
10.3 燃气计量
10.4 居民生活用气
10.5 商业用气
10.6 工业企业生产用气
10.7 燃烧烟气的排除
10.8 燃气的监控设施及防雷、防静电
附录A 制气车间主要生产场所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等级
附录B 煤气净化车间主要生产场所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等级
附录C 燃气管道摩擦阻力计算
附录D 燃气输配系统生产区域用电场所的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和范围划分
附录E 液化石油气站用电场所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和范围划分
附录F 居民生活用燃具的同时工作系数K
本规范用词说明
二十五、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GB50029-2003
1 总则
2 压缩空气站的布置
3 工艺系统
4 压缩空气站的组成和设备布置
5 土建
6 电气、热工测量仪表和保护装置
7 给水和排水
8 采暖和通风
9 压缩空气管道
附录A 活塞空气压缩机站热工测量仪表的装设
附录B 螺杆空气压缩机站热工测量仪表的装设
附录C 离心空气压缩机站热工测量仪表的装设
附录D 活塞空气压缩机站热工报警信号、自动保护控制的装设
附录E 螺杆空气压缩机站热工报警信号、自动保护控制的装设
附录F 离心空气压缩机站热工报警信号、自动保护控制的装设
本规范用词说明
二十六、氧气站设计规范 GB500030-91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氧气站的布置
第三章 工艺设备的选择
第四章 工艺布置
第五章 建筑和结构
第六章 电气和热工测量仪表
第七章 给水、排水和环境保护
第八章 采暖和通风
第九章 管道
附录一 厂区架空氧气管道、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等之间的最小净距
附录二 厂区及车间架空氧气管道与其他架空管线之间最小净距
附录三 厂区地下氧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等及其他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净距
附录四 名词解释
附录五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