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攻坚 转型提速(经济聚焦)
发布时间:2019/1/30 10:31:16 浏览次数:
核心阅读
在国资国企改革补考赶考中,煤省山西抓住完全竞争领域的汾酒集团作为突破口,放权加压,短期内改出活力改出士气;再趁热打铁,推动煤炭和其他领域蹚深水、啃硬骨,通过改革提升效能,通过减负催生活力,既改机制,又改思想,国企竞争力吸引力不断增强,战略投资者纷纷涌入,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家省属煤炭企业,资产总额不到2700亿元,负债接近2100亿元。有人问几时能还清负债,一名高管半开玩笑地说,大约需要100年。
山西一煤独大、一股独大,国资国企不改革,经济由“疲”转“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空谈。随着中央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山西补考、赶考的任务更加急迫。
改出效能
坚决破除制约改革壁垒
2018年汾酒集团酒类销售突破110亿元,比2016年翻了一番,利润增长了185%。行业排名从2016年的全国第八,连上两个台阶,位居第六,还成为白酒行业唯一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这是山西国资国企改革试点两年后,汾酒集团交出的成绩单。
“山西发展的差距,实质是改革的差距,根子在思想观念,必须坚决破除制约改革的无形壁垒。”省委书记骆惠宁说。
大力实施煤炭去产能后,山西经济有了起色,但煤企负担依旧沉重,改革动力严重不足。国资国企改革这场仗,亟待一个突破口。
2017年2月,改革试点汾酒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跟省国资委签订目标责任书:2017年、2018年、2019年汾酒集团酒类收入增长30%、30%和20%,利润增长25%、25%、25%。而2014年—2016年白酒行业销售平均增长只有8%,利润增长是10%。
“挑战性的任务目标、近乎苛刻的考核要求,首先是对汾酒管理层的改革担当有信心,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榜样,撬动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副省长王一新说,省国资委加压与松绑并用,充分授权,缩短决策链条,“从原来事无巨细都要管的‘婆婆’变成了全天候服务的‘保姆’”。
汾酒集团抓住契约化管理牛鼻子,明确责权利,首先在可量化考核的营销单位试行组阁聘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