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4/1 9:29:27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 40年来,我国工程建设质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建设工程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十分明显。从我国工程产品形成的经验可以看出:工程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成败,不仅对工程项目建成以后的使用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各大主体单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建投资项目不断增加。但由于对工程质量未能进行有效的控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并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工程质量问题已成为实施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等重大决策成败的关键。
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众多,包括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会产生影响的各种主观及客观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动态主观因素。人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勘察设计、咨询服务、承包商单位及其组织内部的职能决策者、管理者和作业者个人将对工程建设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建筑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对建筑的评价将持续为建筑相关单位提供质量管理的决策依据和改进依据,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保证项目质量,使项目质量管理的水平呈现螺旋上升的持续改进状态。
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的四个改革与发展阶段
鲁布革项目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工程招投标与项目管理模式的起步。1984年,水利电力部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并按照国际惯例对引水系统工程实行国际招标与项目管理。鲁布革水电项目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其先进、高效的建设实践对当时我国工程建设在管理体制、劳动生产率和报酬分配包括项目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冲击了人们的观念。为全面推进项目管理改革,原国家计委决定强化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建立项目立项咨询评估制度等。同时,提出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专业机构,对项目建设实施施工监理,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对国际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
从1977年开始,国家建设委员会等部门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程序、安全施工、工程质量等规定。1984年,建设部提出了建设领域系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发展建筑业纲要》。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这两个文件是建筑业全面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为建筑立法工作走向体系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此后,随着建筑业改革深化,亟需建立较为完善的建筑法体系。199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2000年1月30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
从20世纪末开始,建筑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普遍开展,同时在形式上逐渐多样、活动效果持续提升。质量管理逐渐从个体、少数团队的行为转向群体性、组织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是一种通过全员参加、实施全程控制、实现全面质量的综合性管理,被国际公认是比较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工程建设QC小组活动近40年来迅猛发展,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成为取得成效显著的一项质量品牌活动,也成为建筑业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覆盖范围广的一项群众性的基础管理活动。
进入21世纪,国家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陆续发布了《工程建设勘察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工程建设设计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发布及有关部委的配套文件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向法制化、科学化、有序化方向、规范项目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发展提供了依据。
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施工企业主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该阶段是“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与认证阶段。1992年,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引入我国,迅速在整个建筑行业内普及。建筑业企业开始按照GB/T19001/ISO9001标准要求,建立质量体系,实施质量体系认证。GB/T50430行业质量规范实施与认证阶段。2007年,建设部与国家质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认监委发布关于在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用《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公告,要求各认证机构自2010年11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对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应当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开展认证审核活动。
一体化管理体系整合实施阶段。随着GB/T 28001标准和GB/T 24001标准的颁布,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由认证机构实施一体化审核,从而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施工企业逐步建立了由GB/T50430、GB/T 19001、GB/T28001和GB/T 24001共同组成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引入卓越管理模式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企业几十年的应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体系运行的质量水平,许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上,开始超越9000,追求卓越。导入并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追求卓越质量经营。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发展阶段。2017年,为了强化施工企业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应该达到的目标与水平,并规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国际通用质量管理模式与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的有机结合一直是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具体改革方法与方式包括:一是确保过程管理方法与施工过程管理紧密结合;二是确保系统方法成为质量管理基本手段;三是确保集成化管理思维与其他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四是确保质量缺陷预防方法融入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五是确保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运作效率;六是确保关注过程但是更加关注结果评价方式的有效性;七是确保以风险管理引领质量管理的充分性;八是确保企业自我改进机制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九是确保质量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十是确保质量文化的持续提升作用。通过这些改革方法与方式的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实用价值更加明显。
从1988年起,我国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7年发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等国际标准等效采用为我国国家标准。到1993年,我国等同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使质量管理标准与国际同轨。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方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历经了1992、1994、2000、2008、2015五次换版,标准更加严谨、适用和科学。2007年我国根据ISO9000系列标准,发布了国家标准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在国际上第一个发布了工程建设领域的质量管理标准,是ISO9001标准在我国建筑业的行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标准与国际质量管理惯例直接接轨。同时在原建设部的主导下,施工企业在1993年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机制,2009年又把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与认证结合,目前已经有95%的施工企业获得了相应的认证证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质量管理成效。
2017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2017版本,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是2007版的修订版,其突出特点是强化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系统性与精准性,提升了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