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区域战略打造协调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9/9/11 13:26:30 浏览次数:
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投资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差距呈缩小态势,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70年来,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旧貌换新颜。
1952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257亿元、146亿元、127亿元和84亿元。到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8.1万亿元、19.3万亿元、18.4万亿元和5.7万亿元。
各大区域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以工业为例,不同地区工业总量均实现历史性飞跃。2017年东部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1.6%。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2018年中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13498亿元和12000亿元,较1978年分别增长192倍和147倍。
这得益于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成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中部崛起取得重要进展,中部地区经济增速跃居“四大板块”首位。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200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东部,并连续12年快于东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正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稳步推进,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70年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人均GDP水平提升平均在数百倍甚至千倍以上。以长江经济带为例,1952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99.5元,2018年达到67306.67元,长江经济带2018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676.57倍。
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迈出实质性步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新空间。6年来,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已从单纯的从东至西的梯度发展战略,转向开发、开放东西双向进行,并各有特点。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合作网络正在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解非首都功能;长江经济带重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粤港澳强调共享共赢等。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不同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国区域间差距得到有效控制,包括经济水平、基础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差异均有缩小趋势。”刘云中表示。
上一篇:精准布局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