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投标法》修订解读│央视曝光的“问题路”牵出招投标多年顽疾
发布时间:2020/1/14 11:18:44 浏览次数:
串标、围标、陪标、定制标、随意废标、超低报价投标,中标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中标后层层转包,中标后拒绝供货……上述现象一直是困扰招投标行业多年的沉疴宿疾。几日前,央视财经曝光了福州市长乐区的营滨路通车后不久却成“问题路”的事件,官方公布该路存在违规招标,偷工减料等问题。大众对这些情况已经见怪不怪,然而这些备受诟病的招投标行业乱象,即将迎来更严格的规制。
12月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破解上述招投标市场中存在的破坏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问题,此次《意见稿》从提高公开透明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督、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等方面加以解决。
招投标领域问题频发
“走过最长的路,是你们的套路;走过最颠的路,就是长乐的营滨路。”这是福州市民吐槽营滨路的段子。这条全长约25公里的马路,工程总造价8.13亿元,从2012年开工建设,历时近4年建成后,因质量低劣、路基沉降、坑坑洼洼,一直受到诟病。
目前,官方公布该路存在违规招标,偷工减料等问题,营滨路建设指挥部的多名主事官员涉嫌玩忽职守、受贿受到调查。据《福州晚报》公众号消息,营滨路建设中出现了违规招标、大面积围串标,比如,首占标段149家投标公司,有142家参与围标,围标后卖标价达1000万元。从招标伊始的违规招标、大面积围串标,到中标后偷工减料未按要求履行合同,再到监管部门全程失控,“问题路”事件将招投标行业的黑幕彻底展现在公众面前。
招投标受到质疑的舆情事件并不只这一起,2017年3月的西安地铁“奥凯问题电缆”事件,2018年1月“合肥公交站台倒塌事件”,舆论也不约而同地将批评指向了招投标低价中标产生的问题。最低价一直是采购方的衡量标准之一。但在实践中低价中标往往出现许多严重的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在招标过程中,投标人为了获取中标,以低于成本价投标,导致其他公司无法竞争。在以低价中标之后,为了压缩成本又以次充好,最终导致各种问题多发、频发。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刘继峰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低价中标的风险性较大,从大概率事件上来讲,低价中标的危险性明显大于正面效应,“经过一段时间市场